省级重点、全日制职校,公办院校优质生源地
可能原因一、没有抓好落实。
教学成绩并不代表教学水平,抓落实很关键。某些老师上课时教态优雅,书写工整,发音清晰,笑容可掬,和蔼可亲。但是讲的内容脱离课本,很多内容都和考试的考点不相关,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,轻视甚至忽略了知识性,导致学生课堂感觉良好,但是一到考试就败下阵来。所以,我们的课堂内容一定要紧扣课标和考试内容,一定要把考试的重难点讲清楚,一定要重视对考点的落实掌握。
可能原因二、脱离学生实际水平。
有的老师讲得好,但是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,导致学生不易理解,这样的“好课”也是白搭。例如,有的课在同行老师看来的确特别好,老师能引经据典,但是学生却不理解,讲了也是白讲。所以,教师需要在上课前研究学生的学情,摸清学生的底细,设法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,如果学生基础很差,就要从最基础的讲起,如果学生基础很好,则需要设计难一点的教学内容,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搞好教学成绩。
可能原因三、忽略了学习过程。
上课时,老师的功利性太强,只想争分夺秒讲授更多的知识点,谁知欲速则不达,导致学生堂上听得很明白,一下课却都忘记了,为何会这样?因为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节——学习的体验过程。所以,课堂上我们需要慢下来,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通过思考、讨论等方式体验学习的过程。例如,化学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,让学生通过互相谈论的方式,多体验一下探究思考过程。
可能原因四、忽略了温习巩固的环节。
一般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备课,但是,仅仅备好课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。根据遗忘曲线规律,刚刚学习的内容,无论学得多么明白清楚,如果不及时温习,很快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。所以,课后的高效温习非常重要,具体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做。第一、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,不要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,而要提前研究好,哪些题目才是最适合自己学生的,布置作业时,精选那些最有价值的题目给学生做,那些无用的就不要布置了。第二、努力把课前复习环节做好。例如,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复习上一节的重点难点,也可以采用课前小测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