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级重点、全日制职校,公办院校优质生源地
陕西参与分类考试54所大专院校:公办院校33所、民办21所;18所示范院校16所参与文化素质测试联考,其中6所国家级示范高职、12所省级示范高职、7所国家优质专科、8所国家双高院校。 各院校的重点专业众多,涵盖了机械制造、石油化工、能源地质、水电水利、工程技术、农林牧渔、财经商贸、旅游服务、电子信息、医药卫生、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。
国家级示范院校六所
01
杨凌职业技术学院
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
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
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新
国家双高院校八所
02
第一类:高水平学校(A档)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第二类:高水平学校(B档)杨凌职业技术学院
第三类:高水平学校(C档)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
高水平专业群(B档)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、陕西职业技术学院
第四类:高水平专业群(C档)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
通过数据显示,24年高职单招最热门的几所学校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、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、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、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。这几所院校最好选择一所即可。
陕西54所高校在2024年招录中总计投放计划99895人,相比23年计划103435人,今年招录计划减少3540人。
2024年招生计划减少的高职院校有24所,计划缩减最大的前五名高校分别是:西安汽车职业大学、西安信息职业大学、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。
参与分类考试的个别高职院校有一定的报考条件限制,如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只招生普高生,陕西警官学院招生条件为:
2024年陕西高考后的大专是重灾区,出现了严重的“踩踏”事件,理科5799人本科滑档到大专,文科2696人本科滑档到大专。导致本科学生上大专,大专300分以下都难被录取。
相对而言,24年参加职教高考和单招的同学却轻松上岸。单招成就了一部分低分的孩子,而统考大专滑档档导致部分学生没学上。所以2025年想复读、想走单招、职教高考的不要再犹豫了,早下决心提前规划!
对于25年参加陕西单招的孩子来说,竞争压力无疑比24年还要大。陕西优质公办大专院校及专业相对来说比较热门,陕西单招高职院校专业众多,所以提前精准规划尤为重要。贾主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:
1.了解自己的优势学科
学科强弱则需要了解自己擅长语文,数学?还是物理、化学?比如数学还能学,那么可以选择计算机方向,因为计算机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。物理还可以,那么可以考虑机电一体化、自动化、电器、机械类,这些都需要一些物理方向的知识。如果对化学方面感兴趣,那可以选择医学、护理、医疗康养、老年保健方面的专业。如果有一定的美学修养,可以选择数字媒体艺术、广播影视技术等专业。
2.了解自己的优劣势
选择值得切入的行业制定自己职业目标,参军/专升本、考研/考公考编/国企就业/自主创业。
3.选择专业紧跟国家政策
国家发展战略急需专业:按照“中国制造2025”“互联网+”“一带一路”等国家发展战略,支持增设高水平公共卫生、乡村振兴、健康中国、人工智能、网络安全、大数据、外语非通用语种等领域相关专业。
行业产业发展急需专业:环境保护类、文化服务类、新材料类。
省级发展规划急需专业:《陕西省“十四五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等省级发展规划,支持增设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。
高校专业群建设急需专业:云计算技术与应用、老年服务与管理、家政服务与管理、汽车智能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、跨境电子商务。
4.参照陕西高职新旧专业目录对照表(陕西省教育厅发布最新版)
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。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,与2023年度相比,新增专业点6068个,撤销专业点5052个。
在“加法”方面,主要是增加了一些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。除在先进制造业、现代农业、民生紧缺领域做“加法”外,还支持增设了现代物流管理、道路运输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点376个;支持增设文物修复与保护、民族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相关专业点506个。2024年,还有48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农业物联网、高铁供电、中亚贸易、足球运动训练、川剧表演等2281个专业方向。
而做“减法”的部分,则是对供给相对过剩的大数据与会计、现代文秘、电子商务、旅游管理、市场营销、计算机应用、空中乘务等68个专业,撤销布点2635个。
5.确定出专业范围
找到对应专业开设的高校,或者找到想去的高职分类院校名单,并收集其招生简章,登录意向院校招生官网,查看意向专业设置,专业培养目标、主干课程、所衔接的本科专业、就业方向、院校教学实力高低、有没有所选专业实训基地等,最终确定所选专业并列出志愿顺序。